摘要: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素质教育要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一认识在艰难曲折的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逐步得到广大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中学生及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基于这样的原因,从目前教师的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师抱怨学生差,教学主动性不强;学生也缺乏愉快、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这就迫切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学效率方面看,教师们都在教学上挤时间加班加点,不难看出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整体存在拼耗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主人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及“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的办学思路,聚焦学科薄弱点,培植素质生长点,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以组建有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发展突破点,促进师生内涵发展,创设富有鲜明个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整个教学完全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学生是教学的附属,是被动的参与者,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所得到的只是经由教师细细咀嚼后的现成知识,学生没有经历思考与思维。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问题难易适度,贴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因此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都无法引发学生主动而有效的探究,学生的探究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问题难易适度,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同时又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得到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问题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问的差异性,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