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的情趣性、自由性和多样性,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适宜的空间。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兴趣——想象的前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内在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样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1.表演激趣:为了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与创作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选择轻松愉快的音乐,观看表演,在音乐声中想象,在无形中受以启发,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如教学《头饰》。设计一个想象情景,请4位学生戴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头饰,伴随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歌声中进行精彩的表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兴致盎然地了解头饰的样子和作用。
2.猜谜激趣:根据学生喜欢猜谜语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如第一册《大气球飞呀飞》一课,我先以猜谜形式,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只用几分钟时间,学生想象到了题意,自然地引入新课。接着出示视频《美丽的大气球》,学生饶有兴致地观看,思维就更加形象化了,使学生的想象像大气球一样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除此,还可用悬念激趣、故事激趣、儿歌激趣、游戏激趣等常用方法。只有通过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产生欣赏、创作的激情,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插上翅膀。
二、表象——想象的材料
想象是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想象的材料,有了表象,人才会有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进行思维。因此,丰富学生的表象,应从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和生活中入手。
1.在课内学习获取感性材料。
在课内的学习中,应经常通过展示